紧盯四风老问题新表现 强化监督严肃执纪 ******
紧盯四风老问题新表现 强化监督严肃执纪
清清爽爽过廉节
云南通报6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湖南通报8起年轻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甘肃通报3起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酒驾醉驾典型问题……临近春节,各地密集通报典型案例,不断强化警示震慑效应。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在部署2023年工作时指出,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在春节来临之际,紧盯节点和薄弱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节前教育提醒,确保党员干部风清气正过春节。
2022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5376起,纠治“四风”力度不减、尺度不松,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
1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2年1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当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112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6122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1569人。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5376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41348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96756人。
在春节来临之前,连续第112个月公布的月报数据,再次给党员领导干部们敲响了警钟: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纠治“四风”力度不减、尺度不松,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
坚守节点纠治“四风”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坚守,“清清爽爽”过节的氛围逐渐形成。作风之变,群众感受最深刻。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7.4%的群众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卓有成效,比2012年提高了22.4%;99%的群众认为,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的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有松懈,就会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
“湖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违规收受礼金,违规公款吃喝,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旅游安排问题”“湖南省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石门县委原书记谭本仲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公款吃喝,不顾实际使用大额财政资金建设景观工程问题”……
2022年12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在持续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缺失,特权思想严重,不收敛不收手,花样翻新搞“四风”。
从2022年全国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来看,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达到5万余起,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达到4万余起,其中,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共查处问题37567起,占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总数的83.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纪检监察机关将聚焦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对享乐奢靡问题露头就打,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把监督挺在前面,紧盯节日期间易发的问题,紧盯享乐奢靡及各类隐形变异行为
“一件小事忽略了,两件小事忽略了,最后真正地是违法犯罪的事,就不把它当回事了,是非观念上逐渐地淡漠,这的确也是很惨痛的一个教训。”在近日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中,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出镜忏悔,他违纪违法问题的一大特点,就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十分突出,追求所谓“生活品质”、贪图奢侈享乐,逐渐从破纪到破法,从量变到质变。
作风问题无小事,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堕落往往是从不正之风、享乐奢靡开始,从“四风”上打开缺口。春节期间,团圆氛围浓烈,这容易让违纪违法现象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导致“酒杯一端,原则放宽”“礼物一送,制度松动”,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一次次收礼送礼、吃吃喝喝中,丧失原则、放松底线。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抓早抓小、抓细抓常,精准施策、靶向纠治,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止小管涌变成大问题。
1月14日下午5点多,在医院结束监督检查工作后,陕西省大荔县纪委监委党风室3名同志简单商量后,马不停蹄赶往一家商场,就刚刚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详细了解……这是春节前该县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检查的场景。
大荔县纪委监委结合当地实际,元旦、春节期间制定了详细的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既严查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违规公车私用等老问题,又紧盯年底集中报账等环节,及时准确发现背后可能存在的“四风”问题。2022年12月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违反“四风”问题线索5个,查处2件3人。
作风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既有共性特征,也有不同的突出表现。必须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浙江省杭州市纪委监委将通过快递物流收送礼品礼金列为节前“四风”监督检查重点,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当面核实等方式,对土特产店、商超等物流快递发出单位的快递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重点筛查寄往党政机关、国企单位的可疑物流快递信息。同时,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传达室等“终端”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关注“多人给某位党员干部邮寄快件”“一人给多名党员干部邮寄快件”等可疑情况,让看似隐蔽的快递送礼无处遁形。
节日期间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相对多发,江苏省溧阳市纪委监委部署安排,从酒驾醉驾等问题入手,第一时间查清“和谁吃、在哪吃、为什么吃、谁付款”等关键信息,深挖隐藏在所谓“人情往来”背后的请托事项和利益勾兑……通过“靠前一步、深挖一层”,严查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交织。
紧盯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随意向基层派任务、要材料过多过频、同一内容视频会议层层套开、“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是近日个别单位在工作总结部署阶段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表象。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具体部署。中央纪委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聚焦以总结部署工作等名义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问题,保障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工作落实。
“您好!请问您的业务办理顺利吗?是否碰到工作人员作风懒散,或者是吃拿卡要、无故推托等情况?”天津市宝坻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办事群众面对面交流。天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入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大力纠治落实决策打折扣、对待群众耍官威、失职失责不作为等顽疾。
不久前,湖南省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纠治“四风”工作的若干措施》指出,开展“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专项监督,督促分级分类开展整治,推动开展省直机关单位纪律作风问题专项整顿;针对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绊脚石”等问题,部署开展教育乱收费、套取就业创业补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缺位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当前是各类考核集中开展期,同时也往往是考核不正之风的易发高发期。
江西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从日常监督和查办案件掌握的情况来看,年终考核时,总有部分被考核单位动“歪心思”,精力不是放在如何抓好工作落实上,而是想着跑关系、找门路,甚至企图通过搞违规吃喝送礼等方式,为自己加分。同时,也有一些责任部门利用考核评判权,搞“人情考”“关系考”。更有甚者借机吃拿卡要,收受好处弄虚作假等。针对这种情况,江西省纪委监委作出部署,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防止考核中出现不正之风。
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1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通过深刻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给领导干部常敲警钟、常亮红灯,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向全区上下释放“严”的强烈信号。
现场参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驻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纪检监察组组长欧泽馨深受触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这样的警示教育非常及时、很有必要。我将时刻牢记‘三个务必’,切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全力以赴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
春节来临前,各地在坚决纠治不正之风、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通过警示教育大会等方式警醒党员干部守好“廉关”过好“廉节”,并积极推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节俭且从春节俭,廉洁应似雪莲洁”“清风吹拂阳光院,白雪飘融仙鹤乡”“修竹凌寒身正直,梅花喜雪气清香”。1月16日,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文明实践中心的大厅内,书法家们现场挥毫泼墨,为社区的居民传福送廉,240余副廉洁春联被抢选一空。
鹤壁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联等单位开展了“清廉的节日”系列活动,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本地特色文化中寻找廉洁基因,持续在挖掘、提炼、转换、运用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创新形式,充分发挥清廉文化教育、引领和浸润作用。
2022年12月底,位于海南海口的海瑞文化公园开园,为市民游客假期出游提供了好去处,也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除了指导推动海瑞文化公园建设,海南省纪委监委还开展廉洁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协调推动琼剧《海瑞》复排巡演,建设完成“全省廉洁文化地图”并上线运行,以廉洁文化助推清廉自贸港建设。
革命文化是淬炼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意识的重要文化滋养。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挖掘展示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使党员干部在革命文化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廉洁意识,传承革命精神,激发“不想腐”的内生动力,并从中汲取自我革命的强大力量。(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 薛鹏)
北京高院发布第三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中新网北京1月11日电 (陈杭刘小源)为进一步鼓励基层创新,推进固化定型改革成果,推动形成“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改革局面,2022年8月,北京高院正式启动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集中展示以及初评、复评、候选案例公示等环节,产生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共21个。
11日,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1个北京法院2022年度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介绍,此次评选出的案例具有首都特色、体现基层智慧、破解改革难题,是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
2022年,北京法院在健全审判权运行和制约监督工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市高院、二中院、三中院、石景山、门头沟等5家法院的入选案例,充分体现了健全审判权运行和制约监督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北京高院制定《关于随机分案的实施细则》,构建“线上+线下”互补管理模式与五项保障机制,全市法院随机分案占比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二中院构建“一轴两极三线”审判权运行监督流程全闭环、权责全要素、人员全覆盖的司法责任制落实体系,过去一年积案清理同比提高15.3%,一审案件被定错改发数量同比下降38.1%。
部分“微创新”案例充分体现北京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北京高院构建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深度融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精准对接各类诉源治理主体在办理12345群众诉求和开展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过中提出的司法需求,全市法院通过12368热线主渠道响应诉源治理类司法需求2701个,满意度达100%;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将司法确认、小额诉讼、扩大独任制适用等改革任务融入“多元调解+速裁”,60%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得到解决。西城法院建立“1+15”街道联络员与法院专门团队对接机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有效率达100%。
同时,强化服务保障和司法为民职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新发展和利民便民的司法新需求。一中院构建“1+2+3”多元破产挽救体系,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引入投资近5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四中院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示范机制,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运行以来,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中外当事人化解超过160亿元的商事纠纷。丰台法院探索建立“一窗通办”服务窗口,机制启用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0022人次,为群众办理三项以上事务851人次、两项以上事务3594人次,平均办理时长5分钟。通州法院将诉讼服务和速裁工作下沉人民法庭,为辖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创建涉未成年人民事社会调查观护工作模式被引入相关国家标准。朝阳法院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司法保护,打造审理涉老年人权益保障案件的专门法庭。
推进智慧法院和互联网司法建设方面,北京法院不断回应网络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北京高院制定《北京法院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操作规程》《北京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规范(试行)》,统一电子卷宗生成标准和工作要求,全市法院电子上诉移转自然时长较纸质模式节省超过20%。互联网法院开发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功能,实现一键智能发还案款,每笔案款发还从三分钟缩短到20秒,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3.11天。
孙玲玲表示,今后,北京法院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切口小、见效大的“微创新”,持续推动各项司法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